close



第二天參觀的重點是Aue-Pavillon。一進入這間以溫室建材搭建的展覽廳,會先看到一座半開放的鐵籠,幾個坐墊,幾台電視放著影片,看似平凡無奇,其實鐵籠中間有個八角形的洞,就是這件作品的中心。這是巴西藝術家Ricardo Basbaum的實驗性作品「你願意參與一項藝術經驗嗎?」Ricardo Basbaum其實並不是「做了一件作品」,而是提供一件125 x 80 x 18 cm的鋼盆,讓想參與藝術經驗的民眾在這件物品上動腦筋。規則是:無論是個體或團體都可以,需要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來參與,必需自己選擇一個可以反應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問題,並且引導物體和其他的人事物產生相關連,再進而產生某種變革。雖然這件鐵製品是整個藝術實驗的開端與實際元素,不過也可以利用與其相關之無形的線和圖像,做情感上、精神上的創作。參與過程必需以文本、圖像、錄影象的形式寄回,並且會公布在網站上,為了更發展這項實驗藝術,參與民眾都可以進入其網路編輯系統,以便隨時更新上傳自己的創作。在展場看到許多這項活動的記錄影像。這個125 x 80 x 18 cm,中間還有個凸起圓柱洞的八角形鋼盆並不小,論外型論功能都無法與什麼現成的東西聯想起來,是個容器?是個玩具?自由發揮。有人一天24小時帶著這個大綱盆當身體上的裝飾品;也有三人一組一起塞在這鋼盆裡做各種人形變化;有人則利用這八角形狀作拍「到處都是這八角形啊!」的短片。這項藝術經驗從1994年就開始,始於巴西,又擴展到南美、英國、西班牙、歐洲,在不斷的實驗中進步,也是一個沒有結尾的創作,因為八角鋼盆在創意思考的累積下又不斷地激發新的思維,而透過這個起眼又不起眼的物件,也許可以反思,其實我們需要更用心去關心那些在生活周遭已經習以為常人事物。





展場的另一端有一艘大船,是非洲貝南(Benin)共和國的藝術家Romuald Hazoumé之作品「夢」(Dream)。船是用412個汽油桶組成,背景是一張海灘景象的照片,象徵乘客付出的油費,離開自己的國家,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地方。貝南像其他西非國家一樣,很多父母寧願花再多的錢都希望將小孩送到歐洲,去尋求更好的日子。然而當這些夢想轉到事實,是一批又一批小孩失蹤的惡夢,Romuald Hazoumé希望用告訴他的人民不要再離開,留下來好好照顧自己的社區。一次一位母親跟Romuald Hazoumé敘述道,以前她常常捕魚,吃魚,自從他小孩在搭了一班往歐洲的船失蹤後,她再也不敢捕魚,因為她覺得吃魚會吃到他小孩的屍體,也再也不敢下水,有一種會浸到兒子鮮血的恐慌。Romuald Hazoumé除了這件大型裝置藝術,另一系列雕塑,「Dogone」、「 Agassa」、「Citoyenne」 、「Moon」都是以廢棄的塑膠桶為材料。這些各式各樣的塑膠桶在貝南非常普遍,無論是當容器、繪上顏色當作擺飾甚至是宗教儀式都會用到--然而這些在這裡被視為重要物件的廢棄塑膠桶其實都是西方世界不再使用的垃圾。Romuald Hazoumé選擇這樣的材料做為藝術創作,只是想直率地揭去當代世界的愚蠢行為,讓人們看看眼前進步美好的生活後面,還有另一個極端的世界。


很奮力地參觀完Aue-Pavillon,趕緊再去參觀Neue Galerie。Neue Galerie是棟莊嚴古典的建築,陰暗暗黃的燈後光,跟前一個Aue-Pavillon感覺截然不同。在這個展館有兩件作品在小房間內,一是Sheela Gowda的作品,由於極為脆弱, 一次只能兩個人進去參觀;另一間是Gonzalo Diaz的「日蝕」(Eclipsis)。這個房間一進去是一片空盪,只有一面白牆中間畫一小方框,和對面的聚光燈,我們杵在那裡等了一會兒以為會播放影片,卻還是只有白牆、方框和聚光燈。我好奇地往前湊上去,啊!真相大白!原來方框裡已打上白色字幕,要觀者湊上前去擋住燈以產生陰影才看得到文字,文字是「Du Kommst Zum Herzen Deutschlands nur um das Wort Kunst unter dem eigenen Schatten zu lesse」(你來到德國的心臟地帶,只是為了在你自己的陰影中閱讀這個字—藝術)。觀者身體象徵一種偶然,同時也是這項裝置藝術的必要條件,陰影讓看不見的東西顯現。這項作品其概念是「縮減」,讓理解力與視覺縮減到最簡單,再從這最簡單去思考藝術家所想表達的:嚴格來說,「看」和「讀」這兩種活動不會同時存在,當我們在「看」時,並不是在「讀」,而當我們在「讀」時,也並非真的在「看」。然而在這項裝置藝術,其原理像是快速攝影般一瞬間的顯現,觀者在不經易下擋在聚光燈前,所產生的陰影讓「看」與「讀」這兩項活動短暫地同時並存。而去閱讀思考眼睛正在看的事物,正是Gonzalo Diaz這項裝置藝術的概念。


經過兩天的身體與腦力激盪,第三天我決定跟JulianaSatoko分道揚鑣,先輕鬆的逛逛小鎮,吃頓有肉的午餐。再一起去參觀最後一站,Schloss Wilhelmshohe的展覽。Schloss Wilhelmshohe在Kassel西邊的Bergpark公園裡。當我們到了這個地方,三個人一同嘆氣說:「好美啊!真後悔要離開才來!」沒錯,後來才知道這個威廉高地公園佔地廣大,整座公園的北邊是水幕公園(Kaskaden) 及大力士海克力斯像(Herkules)、沿人工瀑布(Steinhöfer Wasserfall)向南,經過惡魔橋 (Teufelsbrücke)、水道橋(Aquädukt)、大噴水池(Fontänenteich)、音樂室(Musikpavillon)等,最南端則是威廉城堡(Schloss Wilhelmshöhe) 的繪畫館及博物館。不過這麼精彩的地方我們卻只剩一小時,誰叫我們是來看展覽,不是來玩的啊。


看完展覽後很多人問我「好不好看?」這是一個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藝術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領域,每個人的感受力也不一樣,尤其是要看對展覽的期待為何,比方就不能想像這是個「造形藝術展」,而是個「文獻展」,以透過藝術作品來討論社會政治人文為主,除了欣賞藝術作品,還有很多面像需要思考,是不能只是看藝術品外觀美或不美,合不合藝術商夜市場。然而大型展覽總是很難十全十美,有些硬體上的規劃或是藝術品的陳列方式還是讓人匪夷所思。比方的型錄的編排,26歐的型錄厚厚一本,優點是用再生紙印製,缺點是內容並非按照作者姓名,也非按美術館編排,而是按年代編排,也就是說當我們想翻找作品解說,不知道作品年代就只能亂翻。或是同一位藝術家展出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如果想要同時找這兩件作品解說還真不是件快速的事。另一個現象是五個展覽館其建築構造與內部規劃大不相同,作品的選擇與擺放邏輯也有所異,但是無論走道哪一個展館都會固定看到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比方John McCrachen的作品,讓人質疑是否要為了迎合極簡主義的商業潮流而到處放置?更有評論家諷刺地說:這次根本就像是Gerwald Rockenschaub.的個展,其他的藝術家只是來陪襯的。或是Juan Davila強烈血腥的畫作到處出現,視覺震撼讓人大嘆吃不消,也影響到欣賞其他作品的步調。至於在威廉城堡(Schloss Wilhelmshöhe)將當代畫作穿插在古典主義裡的構想有人認為很有創意,也有人認為可笑到極點。 



看展覽不是件輕鬆的事,要去瞭解每一件的意義與精華有不太可能。但是在百作之中能發現幾件有趣的,想要深入去瞭解的,就是一種收穫。這次和同學趕上這五年一次的Kassel卡賽爾文獻展是個很棒也很珍貴的經驗,我們三個人在這三天也有許多許多討論,畢竟沒有人知道再五年之後,大家還會不會相邀一起去看展啊! 



Kassel卡賽爾文獻展官方網址:http://www.documenta12.de/
更多精彩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ishan/sets/72157601888674007/


arrow
arrow

    ishan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